對于過去的2016年,“資本寒冬”是個繞不過的詞,但這個寒冬對于*創業項目出現的波動性遠遠低于資本市場情緒的波動性,“寒冬里正是出手的好時候。”在星河互聯2016年星河白皮書暨年度項目路演發布會上,星河互聯CEO傅淼表示,2017年的產業互聯網,會讓創業者與資本遇見“春天”。
傅淼表示,回顧中國互聯網過去20年,從1995年互聯網進入中國,頭十年是PC互聯網時代,第二個十年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一個十年、二十年是我們產業互聯網的時代。
產業互聯網在今天的中國興起有四個原因:
一個是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導致垂直行業的經濟體量足夠大;
在產業互聯網里面,不太可能像消費互聯網有那樣巨型的公司出現,更多的是一些中型,或者小型的公司;
消費互聯網的充分滲透為互聯網打下良好的用戶和基礎設施基礎。
*后一個就是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劃入中等收入陷阱這迫切的需求,使政府在產業政策給產業互聯網更多的扶持支持。
而新興科技也在與產業互聯網結合不斷的滲透。比如,產業互聯網中的共享經濟。過去三年在整個互聯網里面*火熱是共享經濟,無論從uber還是單車線下,都是互聯網領域的共享經濟是一個*熱的詞。傅淼認為產業互聯網里面的共享經濟應該比消費互聯網共享經濟地位意義更重大。
比如,消費者對生產資料的擁有,生活資料包含了更多的感情藝術在里面,因此分享起來是有一些障礙,比如說馬上過年,很多同事和朋友回老家過年,車留在北京,有一個汽車分享平臺,把你的車租出去賺一點錢,有相當一大部分的朋友是不愿意的,因為你對你自己有感情,你不想拿出去讓別人來糟。
但是反過來想如果你是一個包工頭你有一個挖掘機你一個月不在北京你拿出去給別人分享賺點錢有這樣的心理障礙嗎?我想不會。它天然就是用來使用和分享的。
另外一點就是金融工具在產業互聯網中的力量。《致命均衡》這本書就說明了即使是未開化的原始部落成員之間的交易都必須符合經濟學原理,就是賣菜的大媽也可以賣的比買的精,因為經濟學家跟老大媽在這過程中肯定是老大媽掌握的信息豐富。
那么在加上時間的軸線以后就發生了變化,因為很多人加上時間軸線以后,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帳就算不清楚,為什么散戶斗不過機構,機構是更高次元上來考慮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升維思考降維打擊。
可以熟練的使用金融工具的從業者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無論是在那個層面還是在一個具體的企業經營層面都是這樣。
以下是星河互聯CEO傅淼的演講全文,經鈦媒體編輯:
借著發布白皮書跟*分享一下我們星河互聯在產業互聯網方面的思考和實踐,題目就叫做產業互聯網的春天。
資本寒冬*從各自實踐中直接的體驗會有各種不同的觀感,有一些覺得確實是很嚴重的寒冬有一些好像沒那么厲害,我們星河互聯為了搞清楚到底這個寒冬是不是確切的存在,花了很長的時間對整個的中國大陸然后互聯網領域一級投融資的實踐做了奠定式的梳理。
首先*可以看到天使輪從2015年到2016年有58%的下降,A輪從2015到2016有40%的下降,B輪有21%的下降,這個很明顯寒冬。
但是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這個過渡性的比如說A輪和A+輪、AB輪都有大幅度的上升。這怎么理解呢?我們的解讀可能是,比如說A輪融不到錢,天使到A輪融前的情況下,天使輪就要做一些追加,短期的債轉股的安排幫助這一些公司渡過難關,會有這樣一個過渡顯著增加。
但是整體來看無論是從比數還有金額都有一個明顯的下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除了從年度來看,我們再看月度,月度會有觸目驚心的下降,這是從2015年到2016年所謂一級的下降,天使輪和A輪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中后期是相對比較平穩,這跟*從業的感受基本是一致的。
寒冬在那里,2017年的春天在哪里呢?
那就是說春天在我們今天發布的白皮書里。白皮書框架為15個領域,分為前沿科技、產業互聯網、互聯網+等大部分。通過對15個領域的研究,我們堅定了信心,資本市場的春天就是在產業互聯網里。
為什么這么講?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中國互聯網過去20年,從1995年互聯網進入中國,頭十年是PC互聯網時代,第二個十年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下一個十年還是二十年是我們產業互聯網的時代。
產業互聯網為什么到今天到中國興起這背后有它的原因,我們簡單分析有四點:
一個是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導致垂直行業的經濟體量足夠大,這是什么概念?200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首次超過了1萬億,2015年中國的GDP首次10萬億美金,這中間有10倍的變化,*知道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不同之處在于產業互聯網的領域分割比較明顯,一個垂直細分行業的體量決定了在這行業里面能出現的多大體量的公司。一個垂直行業體量足夠大才能支撐投資公司。你所從事的行業10倍的變化,對你來講意味著什么?
另外就是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得中小型企業有著暢通的資本市場出口,同樣的原因在產業互聯網里面,不太可能像消費互聯網有那樣巨型的公司出現,更多的是一些中型,或者小型的公司。
為什么?就是我剛才說的垂直分割比較明顯。這樣就是導致在如果是沒有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這樣的中型或者小型的互聯網企業在資本市場沒有出口,風險資本就很難進入,這就是在中國由于過去這十年有創業板,后來又有了新三板整個的門檻不斷的降低,使得產業互聯網創業者資本出口變的越來越暢通更多的風險投資進來。
再一個就是消費互聯網的充分滲透為互聯網打下良好的用戶和基礎設施基礎。
*后一個就是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劃入中等收入陷阱這迫切的需求,使政府在產業政策給產業互聯網更多的扶持支持。
這一些原因滯后消費互聯網發展的原因。
新興科技對產業互聯網的影響
首先我們講新興科技與產業互聯網結合不斷的滲透,比如說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本來想講我發現羅振宇先生比我講的更透徹。我們會更多的講一些我們星河互聯自認有自己特點的。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產業互聯網中的共享經濟。過去三年在整個互聯網里面哪個詞*火熱那一定是共享經濟,無論從uber還是單車線下,都是互聯網領域的共享經濟是一個*熱的詞。我認為產業互聯網里面的共享經濟應該比消費互聯網共享經濟地位意義更重大,為什么這么講呢?
因為幾個層面,首先消費者對生產資料的擁有,生活資料包含了更多的感情藝術在里面,因此分享起來是有一些障礙,比如說馬上過年,很多同事和朋友回老家過年,車留在北京,比如說有一個平臺,汽車分享你把你的車租出去賺一點錢,我想有相當一大部分的朋友是不愿意的,因為你對你自己有感情,你不想拿出去讓別人來糟是吧。
但是反過來想如果你是一個包工頭你有一個挖掘機你一個月不在北京你拿出去給別人分享賺點錢有這樣的心理障礙嗎?我想不會。它天然就是用來使用和分享的。
另外一個企業內職能被外包至專業化平,在企業組織勞動分工比較明顯的低于一個社會組織勞動分工的效益,并且他規模也不斷的擴大這樣的出路。在產業互聯網普及會導致整個社會組織勞工分工交易費用明顯的降低,這樣使得不斷專業化的社會平臺,*后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呢?
無論是基礎設施的設備和個人的勞動生產率都有明顯的提升。這種在經營層面的效率直接驅動比在消費方面的效率是明顯得多,因為你作為經營者來講,你一定會去行動的,而在個人層面,會有很多障礙,比如說你家里面分租出去,在短租可以給旅行者使用這不是金錢的問題,有好多的障礙。
另外一個層面就是*一提互聯網就是Saas還是Eaas,就是說一系列都可以變成服務。比如說供應鏈金融、供應鏈服務等等,這一些東西本來已經存在我們現在的商業實踐中,其實產業互聯網出現會讓它更加的布局,因為它的信息不對稱,尤其有一個關鍵點,*講究的服務外包,就是非關鍵業務,比如說行政、比如說是法務、財務等等這一些。但是現在發展到很多關鍵性的經營流程外包。比如說銷售、研發都是可以外包。
一個企業雇傭任何全職員工達到相當規模的經營,這意味著你人員規模的下降就意味著管理的下降,很多人以為不適合管人但是他的專業技能非常好他就可以創業,沒有人可以照樣辦一家企業做一定的規模。
當然這里的創業跟在座的各位投資人朋友理解的適合于風險投資參與產業可能還不是完全一個概念,這是更廣泛的定義,并且中國中小企業有幾千萬家,但是每年受到中小資本注入就是幾千家,累計起來幾萬家,中間還差30秒級,市場上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不是被中小投資關注到。
我們說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這樣的創業。使得企業而達到相應的經營規模這才意味著大眾創業才能變成真正的*。
我們講一個案例,比如說產業互聯網時代以家庭農場,在農村農戶是一個經營主體,通常一個*庭就是絕大多數農村是不擅于管理,一旦雇人效率就急劇下降,因此一個農村*庭是*常見*有效的行政主體。
有效的利用社會化的分享和外包服務可以顯著的降低用戶,顯著的拓展用戶規模。如果所有的事情逗趣做可以養500頭豬,如果使用外包可以養1萬頭豬。這我們能看到的規律。
再講另外一點就是金融工具在產業互聯網中的力量。傳統微觀經濟學模型,需求跟供給曲線兩個交叉點,金融是什么呢?金融就是在這二維層面再加一個時間的軸線,很多人找不到交集的點現在就可以發生了,這就是一個具有金融屬性的交易模型。
《致命均衡》這本書就說明了即使是未開化的原始部落成員之間的交易都必須符合經濟學原理,就是賣菜的大媽也可以賣的比買的精,因為經濟學家跟老大媽在這過程中肯定是老大媽掌握的信息豐富。那么在加上時間的軸線以后就發生了變化,因為很多人加上時間軸線以后,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帳就算不清楚,為什么散戶斗不過機構,機構是更高次元上來考慮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升維思考降維打擊。
可以熟練的使用金融工具的從業者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無論是在那個層面還是在一個具體的企業經營層面都是這樣。
產業互聯網創新的基本邏輯。*知道金融領域的基本邏輯就是說風險和收益預期之間的平衡,這均衡一旦失去了套利的空間就出來了。實際上套利是商業的里面*核心的,它說一個什么事情,在一個經濟體里面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情況下就可以出現套利的空間,商人作用就是把這種資源讓它重新得到*合理的匹配,他們從中間獲得該獲得的利潤,而整個經濟體的資源會得到優化的配置整個經濟才得到發展。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商業和創業實際上都是套利,尤其在我們有一個看法就是說只會套利的企業是平庸的企業,真正偉大的企業要會通過創新去創造套利的空間。
還回到金融這個層面上,實際金融層面的金融機會尤其是互聯網金融尤其是金融科技領域,創業的機會來自于兩種思路一個是政策套利,政策套利是什么意思?傳統金融機構在監管的要求下很多事情做不了,一些民營的新的機構就可以去做這一些事情,這是政策套利空間。
但是我們更看好了利用新技術改變了交易成本的曲線以解放套利空間,獲益利用互聯網來改善風控來降低交易的風險就把風險這曲線改變會產生出、會創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這種套利空間,這才是我們所贊許的這種創業的方式。這個邏輯在金融行業里面*容易理解,但是在其他的產業里面也會是同樣的一個邏輯。
我*近在思考這問題的時候,正好也看到了一本書《企業家從套利走向創新》*可以翻一下,把這問題講的非常透徹。我們實際上從星河互聯的角度來講,我們一直踐行的就是這樣的要求創新來引導新的藍海,來創造屬于自己的藍海這樣的創業理念。
很多人會說中國人基因里面就缺少創新的基因,或者說中國的教育把中國人的這種創新孩子的能力都給壓制住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
我在中國上過學工作過,我去美國也上過學工作過。在我個人的體驗我并沒有感覺到中國人和美國人創新這一方面真正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感覺到創新都是出現在美國呢?我覺得一個是創新的動力和創新的能力。
這是引用任正非先生在中國創新大會上提到,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的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前進的迷航中。你冒著巨大的風險去做探索的意義在哪里,在你成為領先者以前你是沒有創新的需要和動力,現在我們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CopyChina的機會越來越少。
創新需要動力、創新發展需要能力,同樣請允許我再引用任正非先生一句話,他說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累積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的創新的,華為608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在2016年全球科技公司研發投入費用排行榜中排在第八位。
美國政府發布的國家智能研究與發展策略規劃,也就是說從高質量的氛圍里面,中國已經連續了兩年領先。通過這一系列的榜單*可以看得到,就是中國在科技的投入和產出的速度上面,已經進入到世界的*陣營,當然科研是靠積累的一件事情,必須靠長時間的從數學來講積分效應,因為我們發展底子薄,積累的時間又短,短時間內有重大的突破不可能,起碼在一些細分的領域點子上面有些許的突破。
我們自己在考察項目過程中,無論是從數量和質量在技術項目推動這項目層面就有非常直觀的身體力行的體驗,就是越來越多的產業者在技術層面某一些領域已經參與到全世界*陣營。這也就是說我們在很多領域具備了這種創新的能力。
我來總結一下春天在哪里呢?我認為在產業互聯網廣闊天地在Everything,在金融思維的光廣泛應用,在中國式創新所創造出的那片深藍的海洋里。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