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第三稅務分局作為上海市金融行業特色征管分局,與上海財大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合作開展“鑫稅研”活動,依托《稅收征收管理研究》課程,由上海財大老師和第三稅務分局相關負責人聯合制定課題。從18個初始方向到最終敲定的10個課題,每一步探索和每一次打磨都為提升更可控的稅收風險水平、打造更優化的稅收營商環境提供借鑒。
“由上海財大充分發揮理論和學科優勢、稅務部門提供一線的政策和資源、金融企業搭建實踐平臺,‘鑫稅研’項目將形成一套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推動金融稅收征管研究走深走細走實。”第三稅務分局副局長楊靜表示,這是一次初探,也是一項創舉。
走出教室,讓稅務理論“落地”
“稅務專業碩士培養目標強調應用型,適合采用更加靈活多樣、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要和現實對接,不能紙上談兵。”與以往局限于教室里的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上海財大公管學院稅務專碩中心主任朱為群認為,“鑫稅研”項目能夠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走出課堂,通過了解實務,再帶著答案回到課題。
“鑫稅研”項目共設10個研究課題,由兩個平行班級的稅務碩士研究生分班分組共同參與。每個課題對應各4-5名學生的兩個研究小組,由其按照各自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獨立開展研究,其最終研究成果相互借鑒、相互印證。按照深化細化研究的要求,課題研究分“開題-企業調研-中期匯報-結題報告”4個階段。
朱為群介紹,學生的人數分布是根據課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規模設計的,課題設計也是從稅務部門的業務需求和稅務專業的理論研究實際出發,“每組4-5個學生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保證沒有學生‘搭便車’,既能鍛煉他們的資料收集整理能力,又能促進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
“有思考就會產生好奇心,每次調研就會促進學生的思考,并提出新的問題。”朱為群說,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調研就變得有的放矢。
一次與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外匯管理處相關負責人的交流,讓參與調研的方高驍同學對課題中抽象的“離岸金融”概念變得鮮活起來。“雖然我們課題研討的是離岸金融,但其實我一直不知道為什么要建立離岸金融制度。”在交流中,方高驍通過工作人員的高頻詞“人民幣國際化”意識到其中的聯系。“離岸金融就是通過人民幣與境外人士進行金融交易,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從而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離岸金融制度越完善,他們對人民幣的認可度就越高”。
“一學期的實訓經歷能夠讓學生們有機會了解一線稅收工作,從而對他們的職業規劃產生深遠的影響。就像播撒一顆種子在他們心里,今后無論走向哪個行業,都能帶著更深的感情支持稅收。”楊靜說。
借助高校“智力”優勢,開展前瞻性研討
在上海財大公管學院院長范子英看來,“鑫稅研”項目是一種黨建、科研和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是基于學校與稅務機關雙方科研需求的一次優勢互補。“兩者的緊密結合能夠讓課題中探討的問題落地,推進稅收中一些痛點問題得以解決”。
“我們期盼能充分借助高校、專業機構等專家智庫,對支柱性產業、特色項目的研究進一步開展深度合作和前瞻性研討。”上海市稅務局黨委委員、總會計師余靜表示。
從理論到實踐、從原理到操作、從政策到執行,稅務一線的工作人員也借助高校的“智力”優勢提升了稅收服務能級。
第三稅務分局稅源管理一科科長李瀟參與了兩個課題的研討。每周三,他都要花一下午的時間全程參與討論,學生開闊的思路讓他印象深刻。
“參與‘鑫稅研’的同學一方面通過高校資源借鑒國際稅收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他們能從更直觀的角度提出優化稅收征管和服務的建議。”李瀟說,學生提出利用公共數據設計非居民稅收風險管理模型,與征管實踐有很高的契合度,讓他很受啟發。大企業稅收相關課題已經在推進落地中,為上海提升服務納稅人能級打通“最后一公里”。
目前,20個課題研究小組已完成中期匯報,將在5月進行課題結項報告,其中6組優秀課題將作為“鑫稅研”的研究成果,呈報上海市稅務局和相關領域專家評審。具有可行性的優秀課題成果和政策研究報告將提交相關業務處室作為政策儲備意見建議。
深化稅收改革,發揮政策服務的“乘數效應”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和血脈,支持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是稅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題中之義。
“稅收是金融發展重要的一環。金融企業稅負成本的降低會傳遞到企業,從而形成良性的傳導機制,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近日舉行的第32個稅收宣傳月主題活動上,上海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金融貿易處副處長殷軍也對“鑫稅研”項目充滿期許,希望更多稅收改革的實踐成果能在臨港先行先試,發揮政策、服務的“乘數效應”,吸引更多外資企業布局臨港、落地上海。
他舉例說,臨港新片區是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當企業選擇依托臨港這個跳板“走出去”的時候,如果搭配金融稅收等便利化政策,就能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長期以來,上海稅務部門不斷健全大企業稅收管理服務新格局,打造稅收治理改革“先行示范區”。去年以來,為服務上海“四大功能”“五個中心”建設,上海市稅務局探索建立了8個行業研究室,提出了34條主要任務,對金融、高端消費品、先進制造業等進行長期跟蹤和深入研究,為打造上海大企業稅收“高層次的個性化服務產品”“高質量的風險分析產品”和“高水平的經濟分析產品”提供智庫支撐,促進大企業稅收服務與管理工作集成突破。
文章來源:中青報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