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有幾個不同的大咖,同時提出了幾個十分相似的概念和論據。
比如峰瑞資本的開辦者李豐講,移動網絡服務的快速增長將發散平緩,國內創業者將從互聯網的增量時代邁入存量時代。
羅振宇在9月份《勢能創造》深圳站的演講中,說到了他對互聯網的六個主觀,*個認知就提到: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下半場,觀點與李豐類似。
而羅胖在第五個認知中提到:時間才是真正的部隊。消費升級,本質上是從內部空間消費轉移到時間消費?,F在的新興中產階級,其實已經買不動東西了,在未來你給人送個禮物,如果這個東西要占據對方的家庭空間,其實對他來說都有或許是個負擔。
所以,未來的戰場,消費升級中很舉足輕重的一個領域,是從消費有形產品到消費無形產品。比如各種服務、娛樂、旅游等等,在這里領域里,空間不再起作用,時間變成了*承重的資源。
后來,羅振宇在一期節目中又將這個看法,完整地簡化為一個重要的新概念:國民總時間。如果我們參考國民收入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GNP),可以給國民總時間一個簡稱:GNT(Gross National Time)。
一、互聯網的邊界
我們以前長期以為,互聯網是無遠弗界的,它在空間上可以極限,當然這個認知是適當的。*代互聯網的出席google、亞馬遜、youtube等等,正是基于互聯網的空間、段落無限多的推論建立的,谷歌的全名本身就表示1后面100個0,谷歌創始人希望,能給用戶提供無限的搜尋能力。
亞馬遜的商業邏輯,也是建立在互聯網的空間無限基礎之上,他們提出的概念所謂“比特VS原子”,移走貨架,讓商品展示的空間有無限多,甚至著名的長尾觀點觀察的基礎就是亞馬遜。
當然我們必須說這個假設錯了,理論上互聯網依然空間無限、內容無限的世界。
但是我們從另一個世界觀看,一個無限大的空間和內容,是需要使用者與其溝通才會產生重要性的。我們可以認為時空是無限大的(當然它實際上也有邊界),但是這個無限大的空間對于星人來說,其實沒有啥用,因為以目前的理論來說,你旅行的速度*高也就是光速,你總有*都不可能依靠這無限的空間。
二、消失的人口紅利
有了上面這個比喻,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為什么無限內容的互聯網會受到另一個條件的受限,這個條件就是互聯網的可用時間。
說到這里,我們以中國為例,因為它已經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從事互聯網行業的人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互聯網創業*容易的國家,因為它巨大的網民基數,使得你隨便做一個商業模式,使用人數都可能超過澳大利亞的人口總和。所以,中國互聯網是一直享受人口紅利的。
以前,我們的互聯網還在普及過程中,網民數是一直在增長的,所以*感官不到獲取用戶或者獲得用戶使用時長有多難。但是從去年開始,各個互聯網公司都感受到了獲取用戶和促進DAU(日活)增長的困難。
2012年,一個APP用戶的獲取成本平均也就是一毛錢,而現在,垂直類APP抑制用戶的獲取成本已經是幾十塊錢了。2014年一條創辦的時候,就用廣點通大量投放廣告,據說當時粉絲的獲取成本是幾毛錢。而現在,公眾號粉絲的獲取成本大概不會低于5塊錢。
2016年,具體上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感受到了流量的壓力,不管是視頻、網購、游戲、工具,還是直播、社交、新聞,流量都在下降?,F在很多公號、APP的量其實都在靠水軍的辛勤工作,才維持了數據的增長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很簡單,用戶不再增長了,而創業公司卻在增長,當然*直觀的感受就是,每一家的流量都在下降。這就像以前的廣播公司,電視總用戶不變,但是有線電視的頻道從10個增加到了200個,自然每一家的收視率都會下降嘛。
三、停滯的總使用時間
其實互聯網用戶增長停滯,在很多年前就出現了,只不過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這個增長承繼了下去。事實是,從2010年起中國互聯網的網民總數增長已經不大了,實際增長的,是網民的互聯網使用時間。
傳統互聯網時代,受制于硬件和網絡,人每天的上網時間受到限制,而移動互聯網和wifi、4G的出現,徹底釋放了網民的網絡使用時長,這個時候,理論上來說每個網民可以24小時在線。移動互聯網這幾年的大發展,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網民人數增長和使用時長增加的基礎上的。
但是,這個也是有界限的。這個界限就是,網民總數(用W代替)和網民*高日均上網時間(用T代替)的乘積。
理論上來說,一個網民每天的上網時間限值是24小時,但我們都知道這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去掉他的睡眠時間,假設網民平均睡眠時間是7小時,那么他的每日*高在線時間就是17小時,但這也不可能,除非在未來我們能發明一醒來就可以跟我們的大腦進行互動的互聯網工具和技術。
這個T目前看,主觀猜測應該不會超過5小時,下圖是2015年12月的人均單日使用手機時長。
四、國民總時間
我們進去說過,目前互聯網有一個界限,這個界限就是網民總數(用W代替)和網民*高日均上網時間(用T代替)的乘積,我們稱之為國民總時間GNT,而日均的GNT=W*T,年度GNT=W*T*365,而日GNT是可以略有波動的。
不要小看這個概念,它可以決定和解釋互聯網下半場的各種商業邏輯。
在未來,中國的網民總數上漲空間不大,日均上網時間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了(除非技術有*突破),那么日GNT就是一個可以假定為恒定大小的水槽,這個水池每天會換上差不多的容量的新水,所有互聯網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只要需要耗費用戶時間,就要每天過來從這個水池里取水。
比如說,一到周末,由于戶外活動、睡眠時間、商場購物、朋友聚會、娛樂休閑等,擠占了用戶上網時間,所以當日的GNT就急劇減小,所以所有公號閱讀量在周六日都會下降一半以上,而娛樂類的視頻、游戲則會在周六日使用時間下跌,大眾點評也會迎來使用高峰。
隨著越發多的競爭者跑過來取水,水就變成了昂貴資源,由此,就可以推演出未來互聯網的商業模式變化趨勢。
五、以碎裂化時間為基礎的商業模式越來越有利
日均GNT是個恒定大小的水池,日GNT則略有波動,人均GNT也就是基本不變,那么既然人均網絡使用時間是受限制的,過去那些大量改作用戶時間的商業模式在未來的機會不大,或者說,在未來消費升級的崛起中屬于被淘汰的一類商業模式。
比如像魔獸這一類的大型游戲,需要人的大塊時間,我們可以猜測它在未來會逐漸萎縮(這個未來時間,可能是幾年或者十幾年),*后消失或者成為職業玩家掌握的一種技能。而利用碎片時間娛樂的手游則獲得更強大的生命力。
再比如,探索了好多年的在線文化教育、知識內容,一直沒有大行其道,可能就與GNT的使用有關系。比如慕課,一門課要教一個學期,需要 200 個學時,每個學時 50 分鐘,這就不符合碎片化的需求。未來的在線教育或者知識內容*大量的應該是可以在15分鐘左右就能完成一次學習的內容形式。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GNT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視頻形式從長視頻向短視頻進化,從《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到《PAPI醬》的時長越來越短。
但是現在有一個反例,就是直播,我們知道,直播是大量耗盡用戶時間的典型模式,為什么還會大行其道呢?
我們來看看映客用戶分布:
從這里我們就知道,直播這種陪伴類的服務,需要大量消耗互聯網用戶時間,*多的用戶來自東三省,而上海排在*后一位。這說明了,它不是為消費升級服務的,如果未來它產品形體不變,按照GNT的概念,我們不看好它的前途。
六、未來好的產品是節省用戶時間而不是消耗用戶時間
在過去內容有限而用戶饑寒的互聯網模式下,誰能大量消耗用戶時間,誰就是贏家。但是在未來,用戶時間越來越寶貴,要應付的工作和內容越來越多,一個省時間的產品設計,將更容易獲得成功。
從理論上來說,節省用戶時間有兩種方式:1、形式上節省,2、內容上節省。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互聯網2016:流量都去哪兒了》里,曾經寫過,節省時間有兩種,一種是從內容上節省時間,比如得到的說書,可以讓你30分鐘知道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一種是從形式上節省時間,比如視頻就不如音軌節省時間,因為看視頻的時候你幾乎不能做任何事情,聽音頻的時候你卻可以搭車、洗澡、吃飯、蹲廁所都可以。
其他的,比如網絡訂餐,就是可以節省用戶外出吃飯的在途時間,網絡地圖可以節省用戶的行車和尋找道路的時間,以前紐約時報可以節省你搜索新聞的時間。
當然微信是一個例外,因為微信正在邁進基礎平臺的樣子,任意,未來你幾乎所有的網絡使用都會基于微信。
七、傳統互聯網的存在的意義基礎正在崩塌
過去,我們覺得互聯網的占優勢在于幾個方面:
1、內容電子表格
2、免費
3、認知盈余
但是這幾個基礎在國民時間GNT的身旁,正在崩塌。
比如說容量無限,同傳統媒體相比,這是當時互聯網的優勢所在。但是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文件不足,而是信息過剩。我們每天要在數千條朋友圈的轉發內容中決定要不要點開一個文章開頭,要在像國家館藏館一樣的圖書列表中選擇明天看什么書,要在無數個待讀公號文章中決定讀哪一篇。我們沒有時間全部都讀,因為人均日GNT是有限的。
第二個免費,也是由互聯網所創的一個名詞,這種模式的基礎假設是,用戶的時間無限,所以他們看重花時間出席免費的內容或者娛樂。但是,一旦認識到用戶的時間是有限的,那免費并不能成為制勝的武器。
現在,你要么需要在免費的基礎上再通過*的產品設計、用戶體驗等爭奪用戶時間;要么,你干脆就直接用收費模式,通過你自己的工作,為用戶節省時間。比如優酷的會員內容,羅輯思維的新產品得到上的付費訂閱內容,知乎和分答上的付費問答等等。
其實,付費反倒成為一個為用戶節省時間的方式,也越來越為用戶所接受。
舉個例子,一個用戶過去為了看一部*新的電影,比如《魔獸》,他可能用的網站或者找別的資源下載,然后還要找字幕,才能看一部電影,但是這樣的尋找成本(主要是時間)太高了,所以現在他可以直接購買視頻網站的會員,來直接收看。
比如得到*新推出劉潤的《五分鐘商學院》,每天用五分鐘講一個管理學或者營銷學的概念或者理論,《李翔商業內參》每天合輯10條左右商業新聞或者內容呈現出給下載。這其實是用背部的內容生產者為用戶在節省時間。
第三個,認知盈余。維基百科其實是典型的認知盈余產物,它通過億萬網民的參與來編輯內容。但是這種內容只解決了互聯網的內容豐富性問題,卻無法解決權威性和正確性問題。以前草根創造知識的局勢,可能會極度到專業人士上來。絕非,一個專業人士制造知識內容的效率和收入,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也有了極大的進一步提高。
這就是從百度知道到知乎,從知乎到live和分答的趨勢。
這幾個互聯網的基礎,自然會依然存在,但是由于遇上了國民總時間GNT的限制,使得*開始尋求改變。
八、從占用空間到消費時間
我們說,國民總時間的提出,與這次消費升級密切相關,其實我們也能夠發現,消費升級的趨勢,其實就是從節省空間和時間兩個一維進行的。
因為以前我們的假設,是賣家的空間的時間都沒有被堆積,所以你需要更大的電視,更多東西。但是,一旦空間被占滿,消耗空間的商品就會被冷落。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創辦的“花點時間”,基本的商業模式就是每周給你送一束鮮花。
為什么這是一個趨勢?因為鮮花是不會消耗你過多的空間的,它*終將被擺脫,它不會占滿你的空間,卻可以大幅度購買,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商品設計。
為什么UBER會風行?因為北京的有錢人為了不被限號,會買兩臺車,但是現在,既然這么易于,我是不是可以不買另一臺車了?因為在北京停下一臺車,其實還是很困難的。
為什么現在禮金越來越困難了?因為*有的東西太多了,你送朋友一套紫砂壺,他還需要找個地方把它擺起來,其實是別人的一個負擔。占用空間的禮物,今后越來越不適宜了。
然后,占用別人時間的行為和產品,也將在未來受到鄙視。
比如你發一段語音到群里,就特別不合適,因為別人不知道你說了啥,不知道跟自己有沒有關系,所以群里幾十個人的幾十秒時間就被你太多了。如果你用文字,別人可能一秒鐘就就知道這事跟我有沒有關系。
至于產品方面,前方已經講了很多,這邊不再多說了。
說了這么多,就是想提醒*,過去的經驗可能成為未來的負擔。國民總時間GNT這個概念,讓我們用一個新的視角看待未來的互聯網。
GNT是一個新經濟概念,不僅可以解釋互聯網現象,還可以解釋很多其他商業現象,當然它剛剛被提出,還有很多沒考慮到的方面,也歡迎各位一起討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