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知識產權可以幫助企業基業長青嗎?據報道,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壽命也只有7~8年。而日本企業的平均壽命是30年,美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為40年。據不完全統計,日本有3 146家超過200年的企業,7家超過1000年的。德國超過200年的企業有837家,荷蘭222家,法國196家。
我們的企業到底做錯了什么?
一些國外的公司之所以能夠基業長青,是因為它們擁有所在領域的核心專利技術和享譽世界的商標,而這兩項位于制造業微笑曲線(見下圖)兩端的知識產權是它們利潤的主要源泉和創造動力。曲線形象地表示了研發、制造、營銷3個產品鏈條上的不同環節對于產品附加值的貢獻。將近20年過去了,微笑曲線已經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并被作為制定各種產業中長期發展策略時的參考。
微笑曲線由三部分組成。中間是制造;左邊是研發,屬于全球性競爭;右邊是營銷,主要是區域性競爭。根據微笑曲線理論,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地體現在兩端,即研發和營銷;而處于中間領域的制造,尤其是處于中心的組裝領域所創造的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線理論雖然簡單,卻很形象地指出了產業未來努力的策略方向。企業生存需要持續性的附加值,而高附加值所具有的高獲利潛力則能確保企業的永續經營。微笑曲線理論提供了產業發展的思考方向:所有產業的未來應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即在左邊加強研發,創造專利權;在右邊加強客戶導向的營銷與服務,創建品牌,創造商標權。
自1985年專利法實施以來,大量的中國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開始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專利布局也日益得到企業領導人的重視,但是至今仍有一半以上的企業既沒有申請專利,也沒有注冊商標。
他們這樣做錯了嗎?
的確,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把生產的產品賣出去才是燃眉之急,企業能夠保持資金鏈不斷已屬不易,再考慮知識產權問題實屬奢侈。
但是筆者認為,對于自身處境艱難的企業而言,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制造出自認為具有一定市場優勢的產品,如果沒有申請專利,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產品剛得到市場的認可,跟風者便一擁而上,模仿出同類產品并擠占好不容易培育起來的市場,企業剛起步便迅速進人衰退期。這樣的情形已經屢見不鮮了。
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案例:北京一家企業,創始人從美國歸國創業,投人全部身家研發一年左右推出一款填補中國市場空白的產品,由于沒有獲得后續投資,所以當時雖然想到了申請專利但沒有做。起初半年的銷售情況非常理想,但半年之后,由于同行的抄襲和山寨,其市場份額從80%迅速降為10%,創始人與筆者談到此事,后悔不迭,但可惜“亡羊補牢,悔之晚矣”。
當然,在交了大量的學費后,中國企業也有成功的例子。
華為公司每年將10%的銷售收入投人研發,并將所有的研發成果都申請專利。由于手握大量專利,無論是作為被告(2003年遭美國思科公司起訴)還是作為原告(2011年以非法轉讓知識產權為由起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均可傲立于不敗之地。
2003年,與中國合資生產的德國大眾在中國的產量只占其全球產量的14%,但是其利潤的80%都來自中國,許多零部件都加價賣給國內合資廠商。通用汽車公司每輛車在美國國內賺145美元,在中國卻賺2 400美元。廣州生產的本田雅閣牌轎車,售價比日本國內要高60%左右。
未來世界的競爭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誠然,除了自主研發之外,還可以通過引進和購買先進技術來實現產品創新,但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制造業的現代化是買不來的。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面臨著產業鏈陷阱,賺著微薄的利潤,耗著最多的能源,造成越來越嚴重的污染,飽受侵權制裁的壓力,甚至還背上傾銷的惡名。國際市場競爭的現狀表明:
“三流企業賣力氣,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標準。”為此,日本甚至提出了由“技術立國”到“知識產權立國”的口號。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猶如一。塊試金石,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外向型企業,被迫減產甚至停產;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則受沖擊較小,有的還逆流而上,成功逆襲。
以上事實表明,只有充分運用知識產權戰略,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取得長足的發展。
引用資料:商標地址變更
解決時間:2022-02-02 20:34
鄭重提示:線上咨詢不能代替面談,財稅顧問建議僅供參考!